“五台山文化生态研究院”召开第四次工作会议
2021年3月12日上午8:30分,五台山文化生态研究院召开第四次工作推进会。参加会议的有院长张虎芳、副院长李丹、科研处处长翟保评、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新平,各方向和项目负责人以及中心全体成员。
首先,各方向负责人分别就2020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佛教文化研究方向2020年获批省级以上课题3项,本年度计划完成3篇核心论文;文学研究方向现已获批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论文3篇,《五台山研学丛书》基本落实出版社,完成了2020年旅游管理创新创业实验班《五台山历代文选十五讲》的授课任务,顺利完成与山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学位论文;艺术研究方向现已发表2篇核心论文,立项课题3项,科研成果奖5项,共参加学术会议5次,与八大套签署合作协议。本学期计划参加或举办5次以上国内外学术会议,出版2本专著:《五台山民歌》《五台山佛教音乐志书》;民俗文化研究方向现已形成15人规模的研究团队,发表14篇论文,出版1部专著,省院级课题立项6项,参与1项横向课题,荣获第十一届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本学期继续坚持团队成员全员申报,潜心书稿撰写;文旅融合研究方向现已组织2次考察,《五台山下自在生活——忻州古城导游词》书稿已递交九州出版社,《五台山导游词》不断完善,横向课题2020年11月已完成,参加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次,项目评审参加3次,3月与忻州市发改委签署合同,到账经费8万元。申报8次课题,省级1项,学院3项。本年度继续组织五台山考察,进行书稿撰写,大力推进论文撰写和发表工作,继续关注长城博物馆、秀容花园建设;数字化研究方向的数字化文化遗产展馆和数字化建设2020年底组织评估验收,现在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相关完善,预计3月底全部做完。关于五台山相关研究已立项5项课题,现在正在申请教育部和人文社科规划课题,5项入学校项目库。已发表5篇论文,现8篇和五台山壁画研究相关的论文待发表。专利受理阶段2项,学术著作正在整理预计年底出版。本年度计划申报教育厅科学技术奖;生态治理研究方向,臭冷山保护区固定样地检测建设建设完成,已通过汇报验收和现场验收,全款42万已到账。今年主要任务是亚高山草甸样地建设,与保护区积极沟通争取项目中。科学研究已发表3篇论文,2名联合培养研究生发表4篇论文,其中2篇核心论文。展厅岩石采集工作,已采集2次。参与的研学丛书正在撰写,实习基地的样书已收到;景观研究方向2020年度获批3项课题,撰写3个国家级课题申报书。《忻州市旅游地名集》第三稿校对稿已出,还在校对。下一步计划出版6本著作,多方面联系各级各类横向课题。《佛光寺》原创舞剧现已签署合同6份,2020年底舞剧音乐制作已全部完成。文创产品的研发已确定5个文创方向:文具、生活用品、禅茶系列、山西高校文创联盟五台山旅游纪念品、五台山佛教协会新概念佛教用品。
接着,科研处处长翟保评就课题的立项审批进行了说明,指出,今后校内项目均从项目库中上报,希望系里加强审核,严把质量关,同时为地方提供咨询报告作了具有启发作用的发言。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新平汇报了上年度研究院的工作内容,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共举办7场讲座,5场博士论坛,举办了首届学术委员会,今年除了按计划举办各类讲座、博士论坛以外,拟与校外科研机构合办高峰论坛。资料库建设方面,购置56394元图书,收获优秀校友捐赠的一批古籍文献,并对资料室进行改造,今年预计对部分精品文献进行数字化,卷轴装裱,准备新展馆展陈与保护。并就研究院的发展从内外合作、学术交流、服务社会、团队建设、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最后,张虎芳院长和李丹副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李丹副院长指出,研究院的建设要有结果导向,在课题质量、论文水平等具有显示度的方面进一步提质增效,同时加强协作,积极服务社会。张虎芳院长指出,此次研究院推进会较以往有显著成效,但还未抓到研究工作的要义,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全院老师的带动,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研究院建设的重大意义。其次,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提升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提高研究能力,切实增强成果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