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文化生态讲坛2020年第7期(总第7期)
暨忻州师范学院博士论坛——学术沙龙第十六期活动”成功举办
2020年11月27日16:30—18:00,“五台山文化生态讲坛2020年第7期暨忻州师范学院博士论坛——学术沙龙第十六期活动”在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郑庆荣教授主持,生物系副教授张建华担任评议人,陈晓江博士作了题为“臭冷杉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的主题报告。
陈晓江博士的报告先从介绍臭冷杉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背景谈起,指出植物区系主要是研究植物分类单位(科、属、种)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山西省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山西唯一分布臭冷杉的区域,因此研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从保护区种子植物组成、科内属、种组成、属内种组成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之后,陈晓江博士根据吴征镒先生和张宏达先生的植物分布区类型系统,将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种分布区进行划分,并与其他山地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得出保护区北温带分布的属数、占总属比例较高。最后,得出四点结论:一是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丰富,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二是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优势科明显;三是保护区优势植被类型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大多数由温带成分属种构成;四是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
陈晓江博士的报告结束后,张建华副教授对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结合学院目前为臭冷杉自然保护区提供的各类平台,她认为陈晓江博士对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区系进行的研究现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希望更多的师生可以参与其中,提升自己。
在自由研讨环节,师生们就本次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郑庆荣教授做了总结,他指出,臭冷杉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植物区系的研究对生态修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大型固定样地的建设对学院生物系、地理系意义重大,师生可以积极参与野外采样、调研,增长专业知识,撰写高质量论文。同时,郑老师提出科研要脚踏实地,野外作业和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此次论坛,使相关领域的师生对臭冷杉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五台山文化生态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为五台山生态研究中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